万通配资 率先起势 亮出科创金融改革“山东经验” 访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曾涛
2021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山东省济南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济南市正式获批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试验区获批以来,济南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集聚各方合力,着力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不断提升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水平。近期,围绕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能力和质效,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曾涛。
《金融时报》记者:近年来,我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先后成立7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济南作为首个获批城市,如何能够脱颖而出?
曾涛:我认为济南能获批创建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既得益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区位、产业等优势,又有实践探索早、金融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
从发展机遇看,国家战略叠加、发展潜力巨大,奠定了济南创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基础。比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明确了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赋予济南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当引领”、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示范”的重大责任使命,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的建设又为济南深度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舞台。
从资源禀赋看,便利的区位优势和金融、人才等资源的加速集聚,为科技创新研发、孵化等创造了条件,也有助于将试验区的创新效应、改革效应在更大范围、以更快速度进行复制推广。就地理位置而言,济南北接京津冀,南联长三角,东承环渤海经济圈,西通中原经济区,是中国南北交通咽喉和资本布局重镇,对北方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引领力和代表性。再说金融资源和人才资源,我分享一组数据:申创试验区时万通配资,全市已拥有金融机构800余家,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近千亿元,金融竞争力位列省会城市排行榜第五位;2010年以来,在济落户就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超过63万,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1万,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从产业发展看,济南加快培育科技发展新动能,以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首的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四新”经济占比超过40%;科技实力稳步提升,成功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中国科学院13家院所先后落地,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2家,在全球科研城市百强名单中位列第32位,高新技术企业接近7000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000家。
《金融时报》记者:3年来,济南在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方面总结了哪些经验,成效如何?
曾涛: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是近年来济南金融工作的重点任务,也是金融服务济南“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切入点。围绕这一重点任务,济南市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构建的“六专四价”工作体系成效显著。“六专四价”也就是专营机构支撑、专属产品支持、专项政策引导、专业团队服务、专门板块培育、专业载体聚焦的“六专”服务体系和人才团队可作价、信用数据可定价、知识产权可估价、科创企业可评价的“四价”评估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在专营机构支撑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会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等部门制定了《科技金融机构建设指引》,在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已累计评定科技金融及特色机构62家。
成效也非常显著。比如,济南在全国率先制定科技金融机构评价标准、发布《科创金融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地方标准,发行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科创公司债券,“科研贷为科研项目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设立风险资金补偿池完善科技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两项工作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评选为科创金融改革优秀实践案例,“济南市创新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为全国科创金融改革提供了济南经验。
《金融时报》记者: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在您看来万通配资,金融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曾涛: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会同有关部门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金融资源供给,提高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能力和质效,具体可以总结为“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构建山东特色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为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提供制度保障,包括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部门先后出台《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通知》《关于加强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在政府增信、成本分摊、风险补偿、奖补激励等方面形成“几家抬”合力,构建“股债贷保”联动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为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同时,联合省、市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试验区建设,搭建了科创金融数据统计等制度框架,创新开展金融服务科技效果评估、政策顾问服务、银企对接等工作,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持续加大、广度不断拓宽、精度不断提升。
二是着力用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如创设再贷款再贴现科创和专精特新引导专项额度,为符合政策要求的贷款给予贴息、风险补偿、优惠担保费率等配套支持,创新“央行资金科创贷”“央行资金科创贴”等支持工具。2024年,累计发放用于支持科创领域的再贷款195亿元、再贴现5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6%、48%。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后,我们加强政策宣讲,联合省科技厅及时向各银行推送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推动政策红利加快释放、充分释放。截至2025年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向项目清单内市场主体发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236亿元,居全国前列。
三是着力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满足科技型企业多样化信贷融资需求。这方面,我们本着“科技出题、金融答题”,坚持以创新思维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比如,针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资产积累不足的问题,联合省科技厅推出“科融信贷”业务,对相关科技中小企业研发类信用贷款本金损失,财政给予90%的风险补偿比例,剩余10%的损失引入担保机构分险;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重知产的问题,联合省市场监管局、省财政厅印发《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针对科技型企业高科技人才“有智无资”的问题,联合省委金融办、省财政厅等部门印发《山东省“人才贷”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将省级高技能人才或其所在企业纳入“人才贷”服务范围。
四是着力完善多层次市场融资支持,不断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深入开展债券发行“双百攻坚”“首债培植”专项行动,宣传解读科技企业发债政策,指导金融机构优化发债服务。
《金融时报》记者:围绕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下一步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曾涛:未来的工作部署可以总结为“优、强、稳、合”四个章节。
“优”就是优化信贷结构和融资结构。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争取更多再贷款资金落地山东。推动“科融信贷”业务增量扩面,持续增加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拓宽科技型企业债券融资渠道,加强发债项目储备和融资辅导,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引导金融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拓展科技创新业务资金来源。
“强”就是增强金融精准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创新积分制”,积极稳妥发展认股权贷款、研发贷款,探索股权激励贷款,扩大科创领域并购贷款投放。支持银行完善组织架构和风控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内部制度。扎实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加强评估结果运用,督促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稳”就是稳妥推进科技金融与风险防控。健全科技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对科技金融的风险监测、研判和预警,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压实金融机构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坚持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稳健经营,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风险评估水平,不过度依赖第三方融资担保和科技外部评估,确保金融创新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前进。
“合”就是凝聚部门间工作合力。加强与科技、工信、财政等部门协调联动,强化科技公共信息共享,健全支持政策体系万通配资,完善财政奖补、风险分担、保险增信等机制,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将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科技创新情况纳入有关激励考核体系。
安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亿腾证券 广州依托“科技全运”激活现代化产业体系“动力源”